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成果

全球化视域下的本地化特征研究

时间:2016-01-15

作者:崔启亮,2015年第4期《中国翻译》杂志。

1.      引言

作为语言服务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本地化行业从1990年诞生以来,市场规模和影响力迅速扩张。美国知名语言市场调査机构卡门森斯顾问公司(Common Sense Advisory Inc.20146月发布的《语言服务市场2014》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外包的语言服务达到371.9亿美元,本地化服务42.96%,即159.8亿美元(DePalma2014)。

与发展迅速的本地化业界实践形成鲜明对比,国内外翻译研究学者对翻译的研究热情甚高,而对本地化研究相对落后,笔者查询中国知网(CNKI)中论文标题中含有“本地化”的为1958篇(其中20%的文章与语言服务业包含的本地化无关),而含有“翻译”的为88677。学者们似乎忽视了本地化的存在,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的Dunne2006)指出“尽管本地化行业过去15年已经取得惊人的增长,在相对封闭的本地化客户和从业者圈外,很少有人知道和理解本地化。”对于本地化的认识更多的是由从事本地化实践的业界人士承担。由于视野和职业的局限,以及缺乏研究方法的职业训练,业界对本地化的研究大都局限在本地化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分类操作等,对本地化本体的特征、内涵和外延的研究缺乏深度和系统性。从长远眼光来看,缺少学界对本地化的深入和专业的研究,不利于本地化行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2.      本地化的研究现状分析

研究本地化首先需要对本地化进行了定义或描述。学者和业界人士由于角色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可用的研究资源不同,对本地化的定义各不相同。Esselink (2003) 认为本地化是将语言与技术结合,提供跨文化与语言障碍的产品; Schäler2007)指出本地化是为了满足数字产品或服务的国外市场与多语言管理的需求而进行的语言与文化的适应活动;Pym20042005)指出本地化是针对特定区域将国际化的文本进行适应性处理,本地化项目通常没有明显的开始或者结束,本地化的文本处于动态更新之中。他认为本地化可以理解为信息的跨文化文本适应,适用于软件、产品文档、网络技术和国际新闻服务中。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ISA)将本地化定义是对产品或服务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过程Lommel2007)。中国翻译协会将本地化定义为将一个产品按特定国家/地区或语言市场的需要进行加工,使之满足特定市场上的用户对语言和文化的特殊要求的生产活动(2011)。

爱尔兰是国际上最早系统性、规模化研究本地化的国家。1995年在爱尔兰成立的本地化研究中心(LRC),其主办的专业杂志“Localisation Focus”发表了众多本地化研究成果。成立于2007年的爱尔兰下一代本地化中心(CNGL)在本地化研究方面卓有成效,爱尔兰本地化研究代表性的学者是Reinhard Schäler。美国和欧洲是软件本地化需求最大的市场,对本地化的研究比较活跃。2004Heather Maxwell Chandler所著的“The Game Localization Handbook”是国际(电子)游戏领域的专著,系统阐述了游戏本地化的全过程的管理与实施流程(Chandler2004)。美国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的Dunne2006年编著了“Perspectives on localization”,2011年编著了“Translation and Localization Project Management”两本研究本地化的专著(Dunne20062011)。西班牙洛维拉·依维基里大学(Rovira iVirgili University)Anthony Pym2004)编著“The moving text: localization, translation and distribution”,提出了本地化文本处于不断移动和分发之中。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乌维·穆格(Uwe Muegge, 2010)在本地化的术语研究和教学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除了学界对本地化开展研究外,国际语言服务行业组织也对本地化进行了研究。总部位于瑞士成立于1990年的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ISA也积极开展本地化行业标准的研究,推出了翻译记忆交换(TMX)、术语交换(TBX)和分段规则交换(SRX)等本地化技术标准。卡门森斯顾问公司专业研究全球化、国际化、本地化和翻译(GILT)领域的最佳实践,每年发布的(国际)语言服务市场报告在GILT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翻译自动化用户协会(TAUS)倡导共享翻译记忆数据和质量评估,增强包含本地化在内的语言服务业的规模和影响力。

国际本地化研究的特点是研究工作开展较早,研究领域较广(本地化行业、本地化标准、本地化市场、本地化技术与流程、本地化教学等),研究者将本地化研究、本地化产业、本地化教学紧密结合,但是对本地化自身特征的研究文章还较少。

国内翻译学界研究本地化虽然有一千多篇,但20%左右的论文与语言服务业中的本地化无关(例如“养殖业氨排放清单模型进展及鸡的排放因子本地化”),即使是语言服务业的本地化研究,也大多数是介绍什么是本地化进行,或者侧重于本地化翻译的具体细节。本文选取的本地化研究论文是国内学者对本地化研究较早或具有创新观点的论文。国内较早的是苗菊和朱琳(2008),两位学者的研究重心是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张莹、柴明熲(201180)列举了国外翻译学界的本地化研究现状,指出本地化产业的翻译研究在翻译理论界还属新生事物,关注它的学者还很少。一直以来,译学理论界普遍认为本地化翻译服务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实践,常常将之归类到科技翻译或机辅翻译领域。李广荣(201218)指出本地化无论是在对象、方法、性质和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等方面都同传统的翻译有着很大区别,需要新的方法来解决本地化过程中出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断言将会出现本地化研究范式。王华树(2013)在绘制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应用翻译研究分支结构图中,将本地化工程与技术置于应用翻译研究的“技术”分支之下。国内第一篇本地化领域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南开大学刘明博士(2013),他的论文题目是“信息经济学视角下的本地化翻译研究”,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本地化的经济驱动和技术驱动的特征。方梦之(20142)提出的翻译研究整体框架及应用翻译研究结构图中,将本地化研究置于应用(问题)翻译研究分支之下,将本地化研究分为本地化理论、本地化技术和本地化管理三个分支。王传英(201480)对全球语言服务业的发展格局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归纳,指出“本地化服务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语言服务企业实现经营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俞敬松等(2014:76)介绍了国际语言服务业(以本地化领域为主)的技能认证情况,提出了在国内开展翻译技术认证考试的构想,包括了多项本地化工作需要的技术与工具。

与国外学者本地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比来看,国内学者对本地化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都是对本地化的简要介绍,不少文章关注本地化翻译教育与人才培养,对本地化客体研究不多,研究缺乏深度,翻译学者与本地化产业交流不畅。不少学者对本地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还缺乏共识。例如本地化是什么?本地化的特征是什么?本地化是否值得研究?本地化与翻译有什么关系?本地化从属于科技翻译之一吗?本地化包含翻译,还是翻译包含本地化?

导致国内本地化研究落后业界实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时间因素。本地化是诞生于1990年的新生事物,而且不断变化,发展迅速,但对于新生事物,理论界的全面认识和深刻总结需要较长时间;(2)商务因素。本地化是市场推动的企业产品全球化的实施方式之一,有其独特的商务运作模式和业务流程,特别强调企业发展策略、项目管理实施、团队分工与协作,而这恰恰超出了传统翻译的研究范围;(3)技术因素:本地化诞生于软件行业,本地化实施过程广泛使用各种软件工具,软件技术发展快速,许多翻译研究者对软件技术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对象因素。本地化包含了比翻译更复杂的工作内容,而且仅就本地化翻译而言,翻译的对象仅仅是源语文本(Source textST),还包括呈现形式更为广阔的电子内容,而且内容总是处于不断更新和移动之中,呈现碎片化和结构化特征。翻译的结果也不再是单一语言的目标文本(Target textTT),经常是多目标语言(TT1TT2TT3…)。这与传统翻译研究以静态源语言文本到单一目标语言文本有显著的不同。

3.      本地化的特征研究

本地化的特征研究至少应该包含主体研究和客体研究,以及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影响等方面。本地化的主体指的是本地化实践和研究的承担者,本地化的客体指的是本地化主体实践和研究活动指向的对象,可以简单理解为本地化活动本身。本地化的主体与客体密不可分,但是本地化客体的研究优先级更高,它可以有助于全面认识本地化自身的特征,是进一步研究本地化主体的基础。

对于翻译学者来说,本地化是新兴事物,自身处于不断变革和发展之中,而且本地化融合了经济学、信息学、语言学、翻译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要求本地化的研究学者具有跨学科知识和系统的研究能力,这是传统翻译学者面临的挑战。由于本地化活动涉及众多的关联领域,内涵复杂,外延广阔,为了便于研究分析,本文将从本地化活动产生的社会环境、发展动力、实施方式等方面,揭示本地化活动所具有的“经济驱动”、“区域特征”、“全程管理”和“技术支撑”的本质特征。

3.1   本地化的经济驱动

本地化的特征之一是经济驱动。本地化发端于软件产品的国际贸易,是以语言信息转换为基础的商业活动;本地化是经济全球化、企业全球化、产品全球化的产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IBMMicrosoft为代表的计算机软件行业巨头,为了推动它们的软件产品在全球市场销售,软件本地化的需求日益高涨。

为了帮助不同市场的用户克服语言障碍,软件必须以本地语言呈现用户操作界面、提示信息和使用帮助文档,方便目标市场的用户。本地化不是仅仅关注软件产品的文本构成,更关注如何更快、更好地加工软件产品,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产品的市场销售。因此,软件产品的全球化并非简单的文字翻译的工作,而是涉及软件功能重构和再编译、界面的帮助翻译、软件测试等技术和管理工作,业界称为软件本地化。由于全球社会化分工和协作的发展,以及快速提高的语言处理成本和当地语言需求等因素,一些软件公司逐渐将软件本地化的部分(例如翻译和文档排版等)或全部工作外包给专门提供本地化服务的公司,由此诞生了一个独特的行业 本地化行业(Esselink2000)。

1990年总部位于瑞士的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ISA)的成立,标志着国际本地化行业的诞生。本地化致力于推动企业和产品全球化,适应本地用户的功能要求,消除语言和文化障碍,以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而为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质量。2001LISA成员的报告中指出,企业在本地化方面每投入1美元,平均可获得10美元的额外收入(Lommel2007),本地化具有良好的投入回报,越来越受到跨国公司高层管理者的重视,本地化成为企业全球化的实现手段。

刘明(201345)认为本地化是产品全球化营销中的市场行为推动的结果,整体特征表现为经济驱动和技术至上。本地化的目标是为了更好的在全球市场中销售产品,更多更快地占领和扩大市场份额。本地化是全球销售的产品开发中的一环,服务于企业的全球经营活动。受企业整体经济目标制约,本地化的经济属性十分突出,要求本地化从业者高度职业化、注重时效性、坚持本地化的质量标准等。

随着软件设计和开发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软件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软件的种类不断增加,软件在促进全球经济贸易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崔启亮,2013)。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站、移动用用App和电子商务在全球贸易中迅速发展,进一步扩大了信息内容本地化的需求。从本地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本地化产生于跨国企业软件产品的全球化营销,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潮中发展,目的是通过占领和扩大全球市场份额,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经济利益驱动是本地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2   本地化的区域内核

区域内核是本地化的第二个基本特征。研究本地化需要深入理解“区域(Locale)”这一内部核心概念。要理解引入区域的缘由和区域对于本地化的重要性,需要了解人们对本地化的认识过程。最初是将本地化等同于翻译产品中的文本开始的,人们最早认识到文档翻译和软件“翻译”对于产品在国外市场销售的必要性;再认识到产品对区域市场的适应不仅仅要处理语言问题,还需要处理文化、软件工程的问题,此时“本地化”这一概念进入视野。在本地化工作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频频回到产品设计阶段来处理时,人们意识到这些问题可以在本地化进行之前就以适当的方式避免,由此产生了“国际化”这一概念。国际化和本地化合在一起构成了全球化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这就是产品的“全球化”开发模型,即GILT模型,它包括全球化(Globalization)、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本地化(Localization)和翻译(Translation)。

 “区域”原本是地理上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用一个或多个指标,结合地球表面划分出的具有特定范围的地理连续空间。地理区域内居住着特定的人群、承载着特定的语言和文化。地理空间、文化、语言、习俗等因素汇集到一起构成一个集合,从而产生了产品开发和国际营销领域对区域的新定义:“由语言、国家/地区,以及文化惯例确定的用户环境特征集。区域决定了(信息)排列顺序、键盘布局,以及日期、时间、数字和货币格式等通用设置,区域提供的与文化惯例有关的信息通常比语言所提供的信息丰富”(Dr.International 2003: 3)。

由于存在区域,才产生了将产品针对不同区域市场进行本地化的需求。本地化是将在一个区域市场(以地域、语言和文化为标准界定)开发的数字化内容和产品进行改换,以便在另一个区域市场中销售和使用的过程。包括:(1)根据目标区域市场的语言和文本习惯翻译文本内容;(2)依据区域市场的文化、技术和法规的要求改换非文本内容(颜色、图标、位图、包装、外型因素等)、输入、输出和传送机制(Dunne 20064)。

由于存在区域,使得本地化工作不仅仅关注语言问题,本地化需要处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语言问题。产品内的文本和用户界面的文字内容翻译,也可能涉及产品底层语言功能的修改;(2)内容和文化问题。产品的信息和功能可能需要针对区域市场的用户进行改换。产品需要符合区域市场的格式,图片、颜色、内容等可能文化敏感的内容也要进行处理;(3)技术问题。支持区域市场的语言和内容可能需要重新设计产品和重新进行软件工程工作,如西亚的文字通常从右至左排列,中文一个字占据两个西文字符,处理这些问题可能需要重写部分代码或重新设计。理想的状况是在产品国际化阶段避免这些问题(Arle200313)。

由于存在区域,打破了单纯根据地域或语言设定本地化用户的桎梏,使得产品本地化的目标市场划分更加清晰,更能满足全球用户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全面需求。使得产品的设计更有针对性,设计依据更加充分,逻辑设计更趋合理,它要求产品本地化不仅仅是解决语言问题,而且要深入到语言背后的文化、法规和惯例之中,尊重和满足全球用户文化的多样性、个性化要求。

3.3   本地化的全程管理

本地化的第三个特征是全程管理,管理贯穿于产品本地化的启动、计划、执行、监控和交付的全过程。当企业越来越多地面对国际市场,产品开发和销售面向全世界的用户,企业运作流程、结构和策略也随之改变以适应这些需要,这就是企业的“全球化”经营。为了实现企业的“全球化”经营目标,贯彻思维全球化,行动本地化,需要在目标市场设置分支机构,招聘本地人员,遵守目标国的政策法规,进行产品的本地开发和销售,为此,需要加强公司各分支机构的运营管理。

从跨国企业具体产品的本地化而言,为了快速、广泛地占领全球市场,需要本地化的目标语言越来越多,本地化技术和流程的复杂性不断增加,本地化产品经常要与源语言产品在同时发布(Sim-shipment)。例如,英文的Microsoft Windows 7操作系统中需要本地化翻译的工作量为1100万单词,需要本地化的语言达95,要求英语操作系统与95种本地化操作系统同时在全球市场发布(Irmler2009)。其中的工作包括翻译、审校、安装文件的创建,本地化软件测试,产品手册和市场营销材料的排版,需要使用多种本地化软件和工具等,大量的软件本地化工作外包给全球的本地化服务商。面对这样复杂的产品、高质量的产品质量、严格的交付时间、特定预算、全球供应商参与的本地化项目,没有良好的项目管理和营销管理是无法完成的。如何根据项目特点设计合适的工作流程,如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控,如何有效识别和规避项目风险,如何确保内外部人员有效沟通,这些都是本地化项目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王华树,2014:54)。

对于跨国公司的产品研发团队来说,雇佣专职的翻译语言团队是很大的压力,招聘到大量的、合格的本地化翻译人员很有挑战,而且本地化工作的人力资源需求存在明显的波峰和波谷,招聘专职语言团队人员从经济方面考虑是不合算的。最重要的是跨国公司的产品研发是核心业务,产品本地化是非核心业务,因此,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将产品本地化外包给全球范围内的、专业的本地化服务商(Language Service ProvidersLSP),包括多语言服务商(Multi-Language VendorsMLV)、区域语言服务商(Regional Languages VendorsRLV)和单语言服务商(Single Language VendorsSLV)。为了有效跟踪、监控和评估产品本地化的实施状况,需要加强本地化供应商管理与交流,为此设置专职的项目经理(Dunne,2006),实现按计划全球发布本地化产品。

由于本地化工作任务的多样性,团队角色的多样性,加强本地化流程管理是保证本地化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以软件本地化项目为例,本地化工作流程为:(1)分析需要本地化的材料;(2)本地化工作进度和预算;(3)术语翻译与设置;(4)准备译者的本地化包(LocKit)文件;(5)软件的翻译;(6)联机帮助和文档的翻译;(7)处理软件的更新;(8)本地化软件测试;(9)联机帮助和文档排版的本地化测试;(10)软件本地化产品的质量保证和交付;(11)项目总结(Esselink2000)。大型本地化项目以专业团队人员(People)为核心,以科学的项目流程(Process)为规范,以本地化技术(Technology)为驱动,通过专业的项目管理和全球资源的有效协作实施。

本地化的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本地化工作必须组建专业的实施团队,并且加强团队管理。从实施本地化的团队构成看,包括项目管理团队、技术团队、语言处理团队、桌面排版团队、产品测试与质量保证团队。其中,项目管理团队负责项目的计划、执行、监控、交付、总结;技术团队负责本地化工作环境的设计、提供本地化实施中的技术支持;语言处理团队负责信息内容的翻译、编辑和校对工作;桌面排版团队负责各种电子文档的版式设计与实现;产品测试于质量保证团队负责寻找和报告本地化产品的缺陷、及时解决本地化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改进本地化流程与方法。本地化团队体现了职业技能分工,更强调以按期交付合格的本地化产品为目标的全球项目管理。

3.4   本地化的技术支撑

技术支撑是本地化的显著特征,这不仅是因为许多本地化的对象本身是信息技术的产物软件或者产品的信息化内容,而且本地化过程中广泛应用大量的技术工具与管理工具。本地化是语言技术与信息技术、流程与管理结合最紧密的实践形态,代表了先进的语言服务方向,如果没有信息技术与翻译技术作为支撑,本地化工作将无法开展。产品开发商积极应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语言技术、软件技术和管理技术。

本地化的对象最初是软件应用程序,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发展,本地化对象已经扩展到应用软件、网站、电子学习和电子游戏等,涉及的行业包括IT、通信、制造、生命科学、航空、金融等行业。从微观来看,需要本地化的信息包括文本、图形、符号、视频和音频等类型。桌面应用程序中的文本方式包括提示、消息、名称和标签。此外,软件中存在大量数据化的文本,例如数字、货币、日期和时间。图形和符号包括图标、标记、旗帜、背景图案等,它们与文化习惯紧密相关,例如包含文字的图形,带颜色的图形,带有手势的图形,带有方向指示的图形,带有旗帜政治趋向的图形,经常需要本地化处理(童春杰等,200884-88),这些对象的本地化需要使用多种软件才能打开、编辑、修改、存储、构建、测试和发布。

产品本地化的技术包括三个方面:国际化技术、本地化技术与翻译技术。产品的国际化是提高可本地化能力的基础,本地化技术是提高本地化效率的基础,翻译技术是提高翻译质量与效率的基础。

国际化技术是在产品设计和文档开发过程中,使得功能和代码设计能处理多种语言和文化传统,以确保创建不同语言版本时,不需要重新设计源程序代码的软件工程技术。国际化设计良好的产品,可以确保所有区域和语种的版本在所有平台上都能完全发挥功能,减少本地化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产品国际化设计中,有两项技术起着重大作用,即Unicode字符编码标准和独立本地化资源文件的技术(王华伟,20055-6)。Unicode解决了全球主要文宇计算机编码的技术问题,而独立本地化资源文件技术,使本地化的资源文件与源代码分离,便于产品的本地化,国际化技术提高了产品的可本地化能力。

本地化技术也称为本地化工程(Localization engineering)技术,本地化工程是本地化项目中的技术处理和技术支持工作(崔启亮,201114)。本地化工程技术包括以翻译记忆技术和术语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辅助翻译,以生成本地化产品为核心的构建技术,以检测和修正本地化产品缺陷为核心的质量保证技术,以处理和发布各种特定版式和格式的计算机桌面排版和多媒体文件处理技术,以及保证产品的多语言版本及时发布的全球化管理系统(GMS)。本地化技术完成从软件或文档中提取需要翻译的资源,转换成翻译人员能够翻译的格式,使得翻译人员可以专心从事翻译的工作,并且将翻译后的文件集成到源语言的软件或文档中,经过本地化构建、测试、修改缺陷,交付可发布的本地化产品。

翻译技术可以分为翻译记忆技术、机器翻译技术、术语管理翻技术、翻译项目管理技术和质量保证技术(Choudhury2013)。翻译记忆技术使得译者可以重复利用之前翻译的内容,保持翻译的准确性,提高翻译的效率。术语管理技术使得译者有效地完成术语的抽取、翻译、修改、存储、传输等工作。翻译项目管理技术提高了翻译工作管理的透明度和自动化能力。质量保证技术提高了译文质量评测的客观性、一致性和效率,可以预防本地化的缺陷,改进本地化过程。简而言之,翻译技术提高的本地化工作的翻译效率,提高了翻译质量保证的自动化能力,降低了本地化的翻译成本,是本地化翻译得以顺利的技术保障。

4.      结语

本地化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产品或服务进行语言和文化适应以满足不同区域市场的过程。经济驱动、区域内核、全程管理和技术支撑是本地化的内涵特征,经济利益是本地化产生的内在动力,区域语言和文化是本地化发展的外部需求,管理是本地化的实施保证,技术是本地化实施的支撑力量。理解和认识本地化的特征是进一步研究本地化本质的前提条件,是构建未来本地化研究话语的基础性工作。

由于本地化属于新兴事物,国内学者由于资源和角色所限,对本地化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本地化与翻译属于语言服务行业两个独立的方面,二者具有不同的内涵特征,本地化的外延比翻译更丰富,在对象、方法、性质和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方面与传统翻译不同,本地化包含了传统翻译研究无法覆盖的领域。本地化的复杂性、动态性、多样性、依从性,决定了有必要建立语言服务的研究学术话语对本地化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接受 2014年度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项目” (项目号:MTIJZW2014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号:NKZXTD140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教学研究项目”(项目号:X14125)的资助。

 

注释:

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指出语言服务业包括翻译服务、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与辅助工具研发、翻译培训与多语信息咨询等组成部分

Common Sense Advisory市场调查中的各类本地化服务的占比分别为:软件本地化6.38%,项目管理4.60%,网站全球化4.31%,桌面排版4.14%,创译3.89%,游戏本地化3.82%,国际化服务3.80%,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3.33%,多媒体本地化3.15%,国际化测试/质量保证3.15,移动应用本地化2.39%,合计为42.96%

③中国知网的网址www.cnki.net,查询日期是2014813日。

国际上第一本论述本地化的专著“A Practical Guide to Localization”是总部位于美国的Lionbridge公司副总裁Esselink Bert2000年所著。中国第一本论述本地化的专著《软件本地化本地化行业透视与实务指南》是Lionbridge中国公司在2005年编著。

LRC的网址是http://www.localisation.ie

CNGL的网址是http://www.cngl.ie

LISA因财务状况不佳,于2011128日解散。

TAUS的网站是www.taus.net

Microsoft Windows 7独立的本地化语言版本35种,60种本地化语言安装包。

 

参考文献

[1]    DePalma, Donald A. The Language Services Market: 2014 [R]. Massachusetts: Common Sense Advisory, Inc., 2014.

[2]    Chandler Heather Maxwell. The Game Localization Handbook [M]. Massachusetts:Charles River Media, Inc., 2004.

[3]    Dunne, Keiran J. (eds). Perspectives on localization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4]    Dunne, Keiran J. & Dunne, Elena S. (eds). Translation and Localiz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1.

[5]    Esselink, Bert. A Practical Guide to Localiza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6]    Esselink, Bert. The evolution of localization [Z]. MultiLingual Computing & Technology. 2003.

[7]    Pym, Anthony. Localization: On its nature, virtues and dangers [EB/OL]. http://usuaris.tinet.cat/apym/on-line/translation/translation.html. 2005-2-122014-8-12.

[8]    Pym, Anthony. The moving text: localization, translation and distribution [M].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9]    Uwe Muegge. On your terms: Terminology management defines the success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 launches [EB/OL]. http://works.bepress.com/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09&context=uwe_muegge. 2010-1-10/2014-8-13.

[10]Irmler Ulrike. Windows 7 Localization Quality: A Journey[Z]. Califonia Localization World Conference, 2009.

[11]Schäler Reinhard.Reverse localization [J]Localisation Focus, 2007( 1).

[12]Choudhury,Rahzeb & McConnell,Brian. Translation Technology Landscape Report [R]. TAUS, 2013.

[13]Lommel, Arle R.. 全球化行业入门手册 [Z]. 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ISA)2007.

[14]郭晓勇. 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 [R]. 2012.

[15]苗菊、朱琳. 本地化与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 [J]. 中国翻译,20085.

[16]李广荣. 国外“本地化”翻译研究学术话语的构建 [J]. 上海翻译,20121.

[17]张莹、柴明熲. GILT本地化产业与翻译研究新动向 [J]. 中国翻译,20113.

[18]方梦之. 应用(文体)翻译学的内部体系 [J]. 上海翻译,20142.

[19]刘明.信息经济学视角下的本地化翻译研究 [D]. 南开大学,2013.

[20]王华树、冷冰冰、崔启亮. 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应用翻译体系再研究 [J].上海翻译,20131.

[21]王传英. 语言服务业发展与启示[J].中国翻译,20142).

[22]俞敬松、王惠临、王聪. 翻译技术认证考试的设计与实证[J]. 中国翻译,20144.

[23]王华树. MTI“翻译项目管理”课程构建 [J]. 中国翻译,20144.

[24]中国翻译协会. 中国语言服务行业规范-本地化业务基本术语 [S]. 中国翻译协会. 2011.

[25]王华伟、崔启亮. 软件本地化本地化行业透视与实务指南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26]崔启亮、胡一鸣. 翻译与本地化工程技术实践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7]崔启亮. 中国本地化行业二十年(19932012)  [J]. 上海翻译,20132.

[28]Dr. International. 国际化软件开发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29]童春杰、周皓峰等. 全球化软件开发最佳实践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作者简介]崔启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师,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秘书长,研究方向:本地化、计算机辅助翻译。

[作者电子邮箱]gavin@tacl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