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成果

软件本地化翻译的文本特征与翻译策略

时间:2016-01-16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软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软件全球化成为软件跨国公司的发展策略,促进了软件本地化社会需求的巨大增长。软件本地化是指将一个产品按特定国家/地区或语言市场的需要进行加工,使之满足特定市场上的用户对语言和文化的特殊要求的软件生产活动。(中国翻译协会 2011:2)。

翻译是软件本地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决定着本地化软件的语言质量和用户体验。良好的翻译来自良好的翻译策略,而良好的翻译策略来自对翻译文本特征和翻译目标的正确分析。德国翻译理论家Reiss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将文本类型被分为信息型、表情型、感染型与视听型四种(Munday 2014107-109),在翻译时分别采用直白型、同一型、顺应型以及视像与音乐辅助型策略,以实现不同类型的文本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对于软件本地化翻译而言,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软件本地化翻译的文本特征与普通静态文本大不相同。Pym2004187)在《移动的文本:本地化、翻译与发布》中指出,本地化翻译不再是整个语篇或整句的翻译,而是被XML (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识语言) 分割为条、块状的翻译。此外,Dunne (20062011)对本地化质量、本地化标准、本地化教育、本地化项目管理进行了研究,但是没有研究本地化翻译的文本分析和翻译策略。

从当前翻译研究的学术角度来看,软件本地化翻译通常被视为科技翻译的类型之一,而且由于本地化在时间因素、商务因素、技术因素和对象因素四个方面的特殊性,学者对软件本地化的学术研究还不够深入,对软件本地化文本特征及其翻译策略的深入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崔启亮 201567)。对于软件本地化翻译而言,仅仅将文本类型从信息型、表情型、感染型与视听型的角度划分并不充分,不能完全反映本地化翻译文本的具体特征,也无法据此提出本地化的具体翻译策略。本文旨在以软件本地化的实践为基础,分析本地化翻译文本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方面的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本地化翻译策略,为本地化翻译研究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

2.软件本地化翻译的文本特征

软件本地化翻译的工作内容包括用户界面、联机帮助、用户手册、市场材料、电子学习课件等(杨颖波,王华伟,崔启亮 20112)。软件本地化翻译的源文件是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交互式材料等组成的富媒体。为了便于译者翻译富媒体的内容,在本地化工作的预处理阶段必须对非文字的富媒体文件进行技术处理,提取需要翻译的信息,并转化为文字形式(例如,将音频和视频文件的内容信息转换为文字进行翻译)。下面以经过本地化预处理得到的文本为研究对象,观察和分析本地化文本的特征。

2.1 单一源文本Single Source Text

单一源文本包括两个方面:单一源语言文件与单一源文件格式。单一源语言文件指软件开发商通常用其所在国的通用语开发软件(通常是英语),并且以此语言的软件为基准,进行软件本地化翻译,根据市场需求实现不同语言版本的软件,以满足不同国家/地区的用户需求。例如,微软的Windows 10操作系统以英语版本为基准,实现了111种语言的本地化版本,使Windows真正成为了拥有全球市场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单一源语言文件降低了内容变更的维护成本,确定了软件本地化的基准文件。

单一源文件格式指软件的源文件格式保持一种基准格式类型,在本地化翻译过程中,以此基准格式为对象,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终端的文件内容的显示需要,将此单一源文件生成不同格式的目标文件,例如将XML类型的产品手册文件,转换成CHMPDFMOBI等格式,以方便用户在不同终端上(个人电脑、手机,iPad等)阅读。单一源文件格式可以实现一次写作,多终端发布的目标,提高了文档的使用效率。

2.2 动态更新与匿名性Dynamic Update and Anonymity

在追求效率与竞争的时代,软件开发商为了迅速响应用户和市场的变化,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各个小项目的产品都经过测试,具备可视化、可集成和可运行的特征,软件处在动态更新的状态,这种开发模式成为软件的敏捷开发模式。软件本地化翻译作为软件开发与更新的后续工作,也处在动态更新的状态。本地化供应商针对特定的本地化项目成立专门项目组,由项目经理制定一系列的项目管理流程,并按照该流程进行人员分工与资源分配,以敏捷本地化翻译方式实施,确保本地化版本与软件源语言版本同步更新,实现全球同时发行的目标。

软件本地化翻译的文本数据量庞大,例如,Windows 7英文版需要翻译1100万单词,需要以英文Windows 7为基础,翻译为95种语言的本地化软件,并且与英文版Windows软件同一天在全球同步发布(Ulrike Irmler 2009),且市场需求的变化或者软件自身有待完善造成了软件频繁更新,依靠单独一个或少数几个译者而高质量完成本地化任务是不可能的。为此,本地化服务公司会根据微软公司的要求成立项目组,以分布于不同国家的全球化团队,通过协作完成软件的本地化翻译工作,大型本地化服务公司经常将翻译工作以外包的方式发给更小的本地化服务公司。因此,本地化项目涉及的翻译人员数量可能超过几千人,这些翻译人员的名字不会出现在最终的本地化软件中,参与软件本地化的翻译人员是隐形的,在“匿名”状态下通过协作完成本地化翻译工作。

2.3 标记化与混合性Tagged and Mingling

软件本地化翻译的源文本不同于纯文本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标记化,待翻译文本中带有纷繁复杂的控制输出格式的标签(Tag)符号,如图1所示,是使用SDL Trados翻译MIF文件的文本显示方式,含有3对交叉引用的标签符号,这些标签的作用是控制特定文字的显示方式和功能等1。这些标签符号属于非译元素,在进行软件本地化翻译时需要完整保留,以确保目标文本的格式及功能与源文本相同。专业的计算机辅助翻译(CAT)软件能够将部分标签符号隐藏,给译员提供相对简洁的文本,以便译员将注意力集中于待翻译内容,避免因失误而错将标签符号改变。与标签符号相同,在本地化翻译中超链接控制符号也必须保留,并保证目标文件中超链接的可用性。由此可见,本地化翻译人员必须将待翻译内容与非译元素进行区分,识别并保留不需要翻译的元素,这种应译元素与非译元素的结合赋予了软件本地化翻译“混合性”的文本特征。

1. SDL Trados打开的MIF文件

2.4 碎片化Fragmentary

软件的用户界面(UI)文件是软件本地化的内容之一,不同于普通语篇较长的复合句式与紧密的上下文语境,用户界面文件通常由菜单、对话框和字符串表组成,它们都是短小独立的语句,因而称其为“碎片化”特征(杨颖波等 201157)。字符串表通常为指令性语句,用于指引用户的软件操作,如图2所示。字符串表保存了一系列由指令代码和指令文本组成的结构,指令文本在软件运行的过程中根据用户的不同操作而显示相应的文本信息。在翻译过程翻译人员缺乏相应的上下文语境信息,对翻译人员而言,如何保持翻译的准确性是一大挑战。

2. 软件本地化文本中的字符串表

此外,碎片化特征还表现在翻译人员在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对本地化文件进行翻译时,为了提高重复内容译文的利用率,通常会根据标点(例如句号、问好,叹号等)对段落文本进行断句,在翻译人员的编辑界面,通常将一段文本分解成多个独立的句子,这些被分解的句子称为“翻译单元”,而不以段落或语篇的方式呈现。如图2所示,源文件中的一大段文本,被分解为5个翻译单元,分别是第2-6的翻译单元。碎片化特征要求译者熟悉软件行业的术语,具备一定的软件使用经验,在翻译时使用短语替代从句,精简结构,更多地考虑到用户操作的便捷性、准确性,提高软件的用户体验。

3. SDL Trados软件中的断句的碎片化

2.5 中立和受控性(Neutrality and Control

为了满足不同国家/地区以及不同层次用户在文化和习俗方面的需求,为了降低软件多语言本地化翻译过程中可能的理解歧义,作为本地化基准的源语言软件的文本必须保持文化中立性。避免软件文本内容对某一国家/地区用户因文化差异产生歧视。在软件设计以及文档写作过程中,程序员和技术写作人员采用中立化的词语及句式,对颜色、宗教或性别的信息采取中性处理,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理解与文化冲突。

受控语言是出于特定的目的、基于一定的规范对语言的词汇语法以及文风加以限制,使语言适合某种预期用途。软件文档的编写通常使用受控语言,规范文档的用词、句式以及结构,尽量避免长难句、复杂句的使用,保持逻辑清晰、步骤详尽、术语统一,增强文本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对于软件文档而言,受控性语言写作方式可以提高句子级别的重复性,便于使用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提高本地化翻译的效率。

2.6 结构化(Structuralization

为了提高软件文档(联机帮助,用户手册等)的写作和本地化翻译效率,文档以模块化和标准化的方式进行组织,在本地化翻译人员开来,文档呈现为“结构化”外在特征。例如,文档写作人员经常利用DITADarwin Information Typing Architecture达尔文信息类型体系结构)进行信息内容编写。DITA是一个基于XML的体系结构,用于发布技术信息,将一个文档分成不同的主题或模块,并可以根据需要对不同的主题或模块进行排序和重组。例如,软件说明书文档可以根据其功能分为不同的主题及结构,包括功能简介、软件使用、软件更新以及常见问题等。基于DITA,将每一种功能的文档对应为一个或几个XML文件,分别对这些XML文件进行编辑。最后,将这些XML文件按照主题或者既定结构进行组合,形成最终的目标文档。同时,基于XML文件,可以发布多种格式的目标文件,例如PDFHTML等。

此外,结构化还表现在文档写作方式层面。虽然每个主题对应不同的XML文件,但是所有的文件编写都遵循一定的模式规范。基于DITA写作方式,开发人员能够利用写作软件规定文档写作格式,包括标题及文字样式(例如:字体、字号、行间距等等)。因此,在这种规范下,每一部分的文件都是按照相同的模式进行编辑,有利于文档写作人员和翻译人员进行分工协作,每人完成文档编写和翻译的内容,最后将所有XML文件进行整合,形成结构相同、格式统一的目标文件,从而提高文档写作和翻译工作的效率。

3. 软件本地化的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描述翻译的通用方法,翻译策略应符合翻译对象的特征和翻译的目标,并可根据其特定的业务或项目进行修改。软件本地化的翻译策略需要分析本地化翻译的文本特征、翻译目的、译文受众、源语言及目标语言文化,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软件本地化翻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与传统纸质文字翻译有显著区别。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软件本地化翻译的源文本是软件、网页、电子学习课件或视、音频文件等电子文件。(2)软件本地化翻译利用专业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通过人机互动的方式完成。(3)软件本地化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软件对全球用户的可用性,软件开发商获得经济利益。根据前文对本地化翻译的文本特征的分析,结合本地化翻译自身的特点,下面从软件本地化翻译的实施方式角度,提出软件本地化翻译的通用翻译策略。

3.1 可视化翻译Visual  translation

软件本地化翻译文本特征之一是碎片化,例如在翻译包含软件菜单、对话框、字符串表的资源文件时,由于资源文件中的文本词条数量大、每个词条文本短、缺乏上下文语境信息,所以,翻译效率和准确性较低。为了提高软件翻译准确性,提高翻译效率,在对软件资源文件本地化翻译时,采用可视化翻译策略。

可视化翻译指本地化翻译人员能够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中实时预览翻译的软件在运行时显示的内容、格式及布局,同时在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过滤非译元素,尽可能保证待翻译文本的清洁,避免各类标签符号影响翻译的效率。实现翻译过程的所翻即所见,所见即所得(What You Translated Is What You GetWYTIWYG”的效果。可视化翻译方式如图4所示。

4. 使用Alchemy Catalyst可视化翻译软件的对话框中的文本

4给出了软件本地化工具Alchemy Catalyst对软件中的“Choose Colour”对话框可视化翻译的情形,右上方的工作区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将翻译后的对话框控件文本(按钮、单选按钮、对话框标题等)实时显示为软件运行时对话框的外观,Catalyst软件将对话框的非译元素与应译元素相分离,保持“清爽”的翻译环境,并且以所翻即所见,所见即所得”的方式进行翻译,通过预览目标文件及时修正翻译后的控件不正确的布局(大小和位置),有利于提高译员的翻译效率,降低构建本地化软件后的控件布局缺陷。

3.2 基于翻译技术的人机交互翻译Translation technology based human-machine interactive translation

由于软件本地化的文本具有动态更新和中立受控特征,因此,本地化翻译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机器翻译系统和人工翻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核心是翻译记忆(Translation MemoryTM)和术语管理(Terminology Management)技术。翻译记忆库是一种用来辅助人工翻译的以翻译单元(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对)形式存储翻译的数据库。(中国翻译协会,2011:11)。术语管理是为了满足某种目的而对术语资源进行管理的实践活动,通常包括术语的收集、描述、处理、存储、编辑、呈现、搜索、维护和分享等(王华树 201464)。

在软件本地化翻译中,由于软件频繁更新,通过计算辅助翻译工具的翻译记忆库文件,借助完全匹配或者模糊匹配技术,可以有效地重复利用已经翻译的译文,并且可以把当前翻译的译文实时存储到翻译记忆库,供软件的下一个版本使用。术语管理工具对术语进行抽取、收集与编辑,并形成术语库文件,翻译过程中自动识别文本中的术语,并提供对应的术语翻译,以确保本地化翻译工作的准确性与一致性。翻译记忆、术语管理与人工翻译的交互模式能够避免重复工作,利用机器的精确记忆和大容量记忆的优势,发挥翻译人员的专业技能优势,提高翻译的速率并保证专业内容的一致性。

对于软件联机帮助文档,由于采用受控方式写作,句式规范,短句子较多,而且软件用户仅出于信息检索的目的浏览文档内容,可以在翻译时采用翻译记忆、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MT)与译后编辑(Post-EditingPE)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机器翻译(MT)是指借助术语表、语法和句法分析等技术,由计算机自动实现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翻译的过程 (中国翻译协会 2011:10);译后编辑是指在集成翻译环境中,为了保持译文质量和翻译效率,由专业编辑人员根据特定的质量目标,对输出的初始译文进行人工评审或部分自动化修订的过程”(崔启亮 201469。当今主流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都支持翻译记忆、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的功能,例如SDL公司开发的Trado Studio 2014软件,可以同调用谷歌机器翻译或者SDL BeGlobal机器翻译系统来实现机器翻译功能。在这种模式下,对于翻译记忆无法进行预翻译的部分,将由机器翻译取代人工翻译完成,本地化翻译人员的任务是对机器翻译的内容进行译后编辑,根据用户要求以及上下文语境进行修改,弥补技术缺陷造成的机器翻译的不足。

人机交互的本地化翻译策略有效解决了软件频繁更新带来的海量文本翻译难题,免除了译员重复工作的苦恼,确保软件本地化翻译工作与源语言软件的开发同步进行,在软件本地化质量、成本、进度方面获得最佳的平衡。

3.3 敏捷式翻译Agile Translation

传统的软件瀑布本地化翻译模式中,软件开发完成后才开始本地化翻译工作2。如果在本地化过程中发现由于软件设计或开发的缺陷造成本地化的某些功能缺陷,则必须重新设计或开发软件,并重新本地化,从而造成软件交付期限的拖延与资源浪费。软件敏捷开发模式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采用迭代的方式对软件进行持续开发和集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软件敏捷开发模式要求软件本地化采用敏捷本地化翻译策略,随时翻译源文本动态更新的内容,随时获得能够工作的本地化软件版本。

与瀑布本地化翻译模式相比,敏捷本地化翻译模式更强调跨团队的沟通与协作。在软件敏捷本地化翻译中,本地化翻译团队与软件开发团队组成工作团队,及时针对软件开发及本地化工作进行双向沟通,确保软件迭代更新的过程中本地化翻译工作同时进行。同时,这种双向沟通便于及时修复由于源文件问题造成的本地化缺陷,及时发现风险,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充足的缺陷修复时间,避免软件开发完成后再返工而造成的进度拖延。此外,敏捷本地化翻译非常注重与用户的交流与沟通,通过用户测试和建议及时获取反馈,以便了解用户需求的变化从而快速对软件进行更新与完善。由于软件采用迭代的方法快速更新,因此每个新版本是对旧版本的部分功能进行改进和添加数量较少的新功能,很少涉及软件架构设计的大规模调整。应用软件敏捷本地化翻译策略,本地化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之前本地化项目中建立的术语库以及翻译记忆进行术语管理及预翻译,确保本地化版本的专业性与一致性。

3.4 外包协同翻译Outsourcing 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

本地化源文本的标记化、混合性以及受控性特征,增加了本地化工作的复杂性与专业性。随着软件快速更新,软件开发商越来越倾向于将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于软件开发,而将本地化翻译、桌面排版以及软件测试3等工作外包给专业的本地化服务供应商来完成,软件开发商与本地化服务供应商加强交流、密切合作,这种软件本地化翻译方式称为外包协同翻译。

为了实现外包协同翻译,软件开发商与本地化服务供应商组成目标一致的协同团队,共同的工作目标是产出高质量的本地化版本,拓展全球市场。在项目开始之前,协同团队的成员共同拟定工作计划,基于双方的时间管理形成最合理的进度安排。同时,双方对项目中的工具使用、技术要求、内容难易进行评估,解决人员与技术问题,确保本地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沟通是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软件开发商与本地化服务商要及时沟通,针对软件设计、本地化翻译、缺陷修复、用户反馈等问题进行讨论与协商,快速解决问题,按照工作计划实现软件各版本的全球同时发布。外包协同翻译模式使软件开发商与本地化服务供应商之间通过深入交流,为双方的长期合作提供可能,建立不可分割的业务合作伙伴关系,推动软件的全球化和本地化持续改进,创建和提高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的全球品牌。

4.结语

在信息化与全球化时代,软件本地化是实现软件全球发布和销售的重要环节。软件的本地化翻译是软件本地化的核心工作。作为信息技术与翻译技术的结合,软件本地化翻译显示出其自身独有的特征,根据软件本地化翻译的内部工作流程以及外部呈现方式,以及文本来源、文本结构、文本表现、语言特征四个方面分析,软件本地化翻译的文本具有单一源文本、动态更新与匿名性、标记化、碎片化、结构化以及中立受控性的特征。

根据对本地化翻译文本特征的分析,并结合本地化翻译自身的特点,本文从软件本地化翻译的实施方式角度提出了可视化翻译、人机交互翻译、敏捷翻译、外包协同翻译策略。可视化翻译策略能够提高翻译的透明度,降低译文缺陷,提高软件的用户体验;人机交互翻译,采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翻译效率、质量和成本的平衡;敏捷式翻译策略适应软件敏捷开发方式的需要,快速提供可以工作的本地化软件版本;外包协同翻译策略旨在通过合理分工合作,确保高质量的本地化版本的产出,为软件全球市场的拓展提供有利条件。


本文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企业“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项目号:201505YY001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获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号14YB16)。

 

注释

1)MIF是使用专业设计和排版软件Adobe FrameMaker保存的产品说明书文件格式,由FM文件转换而成,可以在SDL Trados中识别和翻译。 

2)软件瀑布本地化翻译模式是针对软件瀑布开发模式的本地化翻译模式,基本特征是软件开发的后期才开展本地化翻译工作,主要缺点是软件本地化翻译在软件发布前进行,如果发现由于软件设计存在的缺陷导致无法本地化翻译,则需要重新设计软件,成本很大。软件瀑布开发模式将软件开发分为前后相互衔接的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软件发布、软件维护几个阶段,上个阶段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缺点是如果软件需求发生变化,软件修改比较困难,软件测试放在最后阶段,不利于及时发现软件缺陷。

3软件测试是根据用户和市场要求,对设计开发出来的软件,进行功能和性能检测和度量,发现和报告软件缺陷的活动。

 

 

参考文献

[1]     Dunne, K. J. (eds). 2006. Perspectives on localization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     Dunne, K. J. & Dunne, E. S. (eds). 2011. Translation and Localiz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M[. Amsterdam: John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3]     Munday, J. 2014.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M]. 李德凤等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Pym, A. 2004. The moving text: localization, translation and distribution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5]     Irmler, U. 2009. Windows 7 Localization Quality: A Journey [Z]. LocWorld.

[6]     崔启亮,2014 论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J],《中国翻译》(6:6.

[7]     崔启亮,2015,全球化视域下的本地化特征研究[J],《中国翻译》(4):67

[8]     王华树,张正,2014,翻译项目中的术语管理研究[J],《上海翻译》(4):11-14

[9]     杨颖波,王华伟,崔启亮,2011,本地化与翻译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0] 中国翻译协会,2011,本地化业务基本术语[Z]。北京:中国翻译协会。